close





 

南普陀寺是一座有有千餘年歷史的佛教寺廟,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規模在廈門島佛寺中居首位。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是一間在閩南東南亞有相當影響力的佛寺。

 



 

南普陀寺始建於唐代末期,當時稱為泗洲寺北宋時由僧人文翠改建,稱為無盡岩元代時被廢寺,於明代重建,改稱為普照寺,並遷建於今址。清代初期又因戰亂廢寺,後於康熙22年(1684)得靖海侯施琅捐資修復並擴建,因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遂更名為南普陀寺。到民國初年,南普陀寺已成為閩南香火鼎盛的佛教寺廟。[1]

 



 

文化大革命中,南普陀寺曾遭紅衛兵砸毀,在寺東成立五金電器廠,寺西開闢演武小學和瓜田。文化大革命後於1976年,成立「南普陀寺管理處」,爾後在寺廟臨時主持人妙湛法師的努力下逐步恢復寺院。直至1989恢復推舉方丈的制度,並於次年撤銷「南普陀寺管理委員會」,成立以方丈堂主監院等組成的「寺務管理委員會」。[2]

 



 

宗派

 

南普陀寺歷史上屬於臨濟宗喝雲派裔,民國13年(1924)由住持轉逢和尚改為十方叢林迎納各方高僧大德,並於次年開辦閩南佛學院。民國17年(1928),當時的方丈太虛和尚赴歐美講學,成為中國首個赴歐美宣傳佛教的和尚。[3]弘一法師曾在19281942期間多次駐南普陀寺協助閩南佛學院整頓僧才教育,並於1934與和今法師一同創辦佛教養正院。[4]

 



 

南普陀寺佔地3萬多平方米,格局為三殿七堂,坐北朝南,依山面海,建築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由南往北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中軸兩側則有左右廂房、鐘樓鼓樓、羅漢堂、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舍等。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所題。[5]

 



 

天王殿

 

1925年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四大天王

 



 

 

大雄寶殿

 



 

1932年轉逢法師重建,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金碧輝煌。供奉三世尊佛。

 



 

大悲殿

 

1930年太虛法師重建,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後於1962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木構式。供奉觀音菩薩。

 

 











這是男身的觀世音像,以下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直到唐朝時候,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5]

在佛教以外,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也十分興盛。道教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6];民間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7];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8]。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中國民間,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面燃大士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







上圖碑的題字可是鼎鼎大名的前監察院長于佑任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背包行程匯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