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寺三塔倒影,大理三塔是大理地標,來大里可以不去旁邊古城但一定要來看看三塔.
崇聖寺a佔地廣大,中軸線上從九龍池開始,依序是三塔,大鐘,觀音殿,崇聖寺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像(密宗),大雄寶殿,九龍浴佛,阿嵯耶觀音閣直到最後可遠洱海的望海樓.
崇聖寺,東對洱海,西靠蒼山,位於雲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點蒼山麓,洱海之濱。以寺中三塔聞名於世,又稱“大理三塔”;是中國著名的佛塔之一,一九六一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似三支巨筆,把古城點綴得更加壯麗,使蒼洱風光增添了不少光彩。三塔歷來都是大理的象徵。是舊時崇聖寺(即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所雲“天龍寺”)前的建築,今古刹無存,唯此三塔依然鼎足矗立。三塔是雲南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在
國內享有盛名的塔群。本篇資料取自百度百科
寺廟介紹
崇聖寺的壯觀廟宇在清咸豐年間燒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之一。一九六一年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南詔野史》 、《白古通記》等史籍記載,當年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西元八三四至八四○年),寺基方七裡,有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耗銅四萬零五百九十斤,費工七十萬零八千餘。
崇聖寺於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寺院。 《大理縣稿》記載∶崇聖寺,又名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岑峰下。其方七裡,週三百餘畝,寺有雨銅觀音像,高二丈四尺,統計為佛一萬一千四百,為屋八百九十一間,丙辰之變盡毀,惟三塔巋然尚存。說明其規模宏大。其中的蒼山勝概樓大型建築,明代《雲南通》載∶蒼山勝概樓,在府城西北三裡崇聖寺,創自唐貞觀年間,上懸鴻鍾,唐鹹通間鑄,亦說明唐代南詔國時期,大理建築水準已相當高。
宋代大理國時期,國王信奉佛教,崇聖寺香火更旺;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曾有九位不愛江山不戀俗世
到崇聖寺出家為僧,西元一○五六年,緬甸國王曾兩次來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贈,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載∶是寺在第十峰(蒼山十九峰之一)下,唐開元中建,如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六層,故今名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出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峙..樓中有鐘,其聲聞可八十裡,樓後為正殿,其後為雨銅觀音殿。
崇聖寺三塔為一組前(東)一後(西)二,呈三足鼎立的塔群。主塔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又叫千尋塔,始建于唐代,高六十九.一三米,十六層,為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座塔最高者之一,其塔基前有永鎮山川四個大字,筆力雄渾蒼勁,氣勢磅礴,為明代沐世階所書。除疊澀之外,塔身全部塗飾成白色。每層的正背兩面中央開券龕,安放一尊白色大理石佛像,另外相對的兩面開窗洞,使塔內得到光線的照射,同時便於空氣的流通。塔的底層高約十三米,西面設塔門,循梯而上,可以到達塔的頂層。
寺廟修建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四十萬元對崇聖寺三塔進行全面維修,出土文物近七百件,其中
有寫經、經卷、舍利葫、金塔模、刻字銅片、青銅鏡以及金、銀鎏金銅、瓷玉石、水晶等佛像,為迄今發現南詔、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豐富、最重要的一批。這批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一道神秘面紗。
二○○二年起又大規模恢復重建崇聖寺,按時原于歷史超越歷史、出精品的要求,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大理建設特色的精華,按主次三軸線,八台九進十一個層次進行規劃建設,整個仿古建築群落占地六百畝,建築面積二.一萬平方米。
建築主體鋼混結構為主,斗拱門窗及細部裝飾全用上好紅椿木精雕細刻,中軸線建築採用最高規格的金龍金鳳荷喜彩,兩次軸線建築採用莊重典雅的玄紫彩,廊閣內院採用活潑詼諧的蘇式彩,整個寺宇群落起伏跌宕、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大氣磅礴。
崇聖寺佛像以《宋時大理國畫工張勝溫畫倦梵像》等為藍本按大理多元文化、佛教禪宗密宗相容的特色佈局雕塑五百九十八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銅燒鑄而成,除禪宗元祖和九位出國為僧的國王系凡人不貼金外,其餘五百七十四尊都貼金彩繪,建築群落採用細白麻石和青草石進行牆地面鋪貼和臺階踏步的支砌,柱礎佛台均用大理石漢白玉,整個群落石料整齊劃一恢弘大氣,體現大理石文化特色
歷史沿革
據《宋高僧傳》卷十二、《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等記載,義存(822一908年),俗姓曾,泉州南安人。9歲請出家未准,12歲從父游莆田玉澗寺出家,拜慶玄律師為師,17歲落髮,謁福州芙蓉寺靈訓禪師。28歲往幽州寶刹寺受具足戒,後到武陵德山(今湖南常德)參拜宣鑒法師,承其法系。鹹通十一年(870年)到雪峰,當地紳士蘭文卿許他在大枯樹下結庵修行,稱枯木庵。“裡人蘭文卿舍田七千餘畝,屋五百間,諸物充足,遂為南方叢林第一”。
此寺初稱應天廣福禪院,或稱應天雪峰禪院,四方僧人雲集,義存法師的門徒有1500人。唐僖宗賜號“真覺大師”,並賜紫袈裟。義存的弟于有文偃、師備等56人。文偃(?一949年)稟承宗風,往韶州雲門山創立了禪宗新派別——雲門宗。師備(837-908年)到福州玄沙院弘法,其再傳弟于文住金陵清涼寺,從者雲集,創立禪宗另一派別——法眼宗。因此,後人把崇聖寺視為雲門、法眼宗的發源地。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賜名雪峰崇聖禪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永樂二年(1404年)和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崇聖寺住持法庵和達本禪師兩次主持重興。1928年,圓瑛法師住持崇聖寺,又加以修葺。抗日戰爭時期,大維寶殿毀於日軍炮火,天王殿也被颱風所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寺廟幾成廢墟。
阿嵯耶觀音閣內的12米觀音像,為大理所獨有男身女面觀音像,是白族密宗的主尊觀音
上圖為大雄寶殿內供奉像
1979年起,政府批准崇聖寺作為佛活動場所重新修復開放。在海內外僧眾和信徒的資助下,天王殿、大雄寶殿得以重建,山門、法堂、齋堂、鼓樓、鐘樓也得到修復。殿堂內,佛像莊嚴,雕塑精湛。整座寺廟煥然一新.莊嚴宏偉。殿前的對聯為:
開東土有二宗,法眼雲門五派靈源通性海;
稱南方第一寺,垂檉枯木千秋勝跡鎮名山。
相關古跡
大理崇聖寺三塔:距離下關14千米,位於大理以北1.5千米蒼山應樂峰下,背靠蒼山,面臨洱海,崇聖寺三塔的基座為方形,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其東面正中有塊石照壁,上書“永鎮山川”四個大字,頗有氣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為方形16層密簷式塔,底寬9.9米,高69.13米,塔頂有銅制覆缽,上置塔刹,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
三塔相傳建于南詔保和時期,近年來曾在塔頂發現南詔、大理中時期的重要文物600餘件。南、北二小塔,位於主塔之後,兩塔間距97.5米,與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勢,兩塔均為八斛形簷式空心磚,共10級,各高43米。崇聖寺三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塔中的小塔在主塔之西,與主塔等距70米;南北對峙,相距97米,均為五代時期大理國所建造。三塔位於古城西北1公里處的蒼山中和峰下、崇聖寺內,是大理歷史的象徵,佛教盛行大理的見證。三塔由一大塔和二小塔組成。三塔鼎立,氣勢宏偉壯觀,為大理勝景之一。
大理南詔國中期崇尚佛教之風興起,後期達到極盛,佛教寺院遍佈雲南境內。至大理國時,佛教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有“佛國”之稱。在南詔第10代王勸豐祐時期(西元824—859年)建崇聖寺(即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
至大理國時,崇聖寺都為雲南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毀于清咸豐年間。三塔非同時所建,其中主塔與崇聖寺同時建造,因其高,又稱千尋塔。千尋塔高69.13米,16層,為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是中國現存唐塔最高者之一。
主塔南北有兩小塔,為八角密簷式空心磚塔,均為10層,各高42•4米,是五代大理國時期所建。千尋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類似西安小雁塔。然而三塔又有自己的特點,即為偶數層,而內地多為奇數層;
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線收縮,下大上小,而三塔上下較小,中部較大,具有曲線美。三塔經歷了千年風雨剝蝕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無損。1961年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維修時,發現600余件南詔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具有極高的維護價值。
崇聖寺三塔逛完時間大約需要三個小時,強烈建議於入口處租借電子解說,整個聖崇聖大器,壯觀,比埔里中台禪寺過之而無不及,不同的是中台寺是免費的,要看崇聖寺三塔要121rmb.
大陸知名景點的門票是劫富濟貧,票價訂策略跟當地的生活水平落差太大,不合理,知道了這一點,對大陸高價位的門票不要抱怨,會放的寬心一些,再說,600NT看三個小時崇聖寺對台灣人而言值這個錢,崇聖寺是少數禪宗及密宗混合的寺廟,在此可看不同的佛像藝術,如上圖是大黑天,傳說南詔有一年發生瘟疫,是護法神不忍眾生受苦把瘟疫吞下,所以身体呈現黑色,也是大黑天護法神的由來.
交通方式: 小賴是從市區坐公車來的,公車從火車站發車,也經過汽車北站,公車開到大理古城,這時路邊會有很多三輪車或私家車,再坐車五分鐘可到
門票: 可以找私家車,他們可能拿圑体票,票會比散客票便宜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