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岳麓書院(嶽本字繁體為嶽)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東側,緊鄰湘江,1988113日 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岳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1903)的湖南高等學堂也自認為嶽麓書院為其前身。今天的湖南大學在嶽麓書院的舊址附近,並且用此名冠於一正式招生的二級學院。

 

 岳麓書院(嶽本字繁體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東側,緊鄰湘江19881月13國務院批准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岳麓山風景名勝區重要觀光點。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976),歷經各個朝代.迨及晚清(1903)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至今仍為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

 

 

 

 

 

建築格局

 

  嶽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 ,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大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禦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各部分互相連接,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除建築文物外,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禦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嶽麓書院古建築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築格局。

 

教學建築

 

 

 

 

 

 

 

 

 

  大門:

 

  宋代曾名中門,因江岸建有石坊,名為黌門。現存大門系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採用南方將軍門式結構,建於十二級臺階之上,五間硬山,出三山屏牆,前立方形柱一對,白牆青瓦,置琉璃溝頭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繪游龍戲太極,間雜卷草雲紋,整體風格威儀大方。門額嶽麓書院為宋真宗字跡,因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以嶽麓書院辦學很不錯,又聞山長周式以德行著稱,特別召見周式,拜為國子監主簿,請他留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系嶽麓,仍請歸院,皇帝就親賜嶽麓書院禦匾懸掛於大門正上方,並賜經書等物,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成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大門兩旁懸掛有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下聯出自《·泰伯》,源出經典,聯意關切,道出了岳麓書院英材輩出的歷史事實

 

 

 

 

 

  二門:

 

  大門之後,宋元時為禮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擴建文廟于院左,始改建為二門。1984年重建。門額正上方懸有名山壇席匾,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二門過廳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對聯: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二門背面有瀟湘槐市匾。

 

 

 

 

  講堂:

 

  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書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開寶九年(976)嶽麓書院創建時,即有講堂五間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學家張栻、朱熹曾在此舉行會講,開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

 

 

  簷前懸有實事求是匾。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鎏金木匾:一為學達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賜,二為道南正脈,由乾隆皇帝御賜,講堂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碑,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的整齊嚴肅,清代山長王文清撰文的《嶽麓書院學規碑》《讀書法》等十數方。講堂屏壁正面刻有《嶽麓書院記》,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圖,摹自《南嶽志》。

 

 

 

歷史沿革

 

前期

 

  (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地,曾建有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創立,至今仍保存完好。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於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舍,嶽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

 

  北宋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大中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山長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舍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唯有岳麓為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岳麓的推崇。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重建嶽麓書院。他還延聘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岳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張栻主教期間,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了一批如吳獵、趙方、遊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乾道三年(西元1167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前來聽講者絡繹不絕,,時人描繪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這次會講,也推動了宋代理學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所以不僅是長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張會講之後,岳麓書院名聲更加遠播,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紹熙五年(1194),在嶽麓會講27年之後,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次來到潭州,重整嶽麓書院,頒行《朱子書院教條》。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嶽麓書院被付之一炬。岳麓書院幾百學生參與戰鬥,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元統治者統一全國後,極力推動書院的恢復和發展,潭州學正劉必大主持重建嶽麓書院,僅廢10餘年的嶽麓書院又開始恢復生機。1314年(延元年)郡別駕劉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戰亂再起,嶽麓書院又於1368年(至正十八年)毀於戰火。

 

中期

 

  (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政策。重視地方官學的復興,而不宣導書院教育。全國書院頹廢,嶽麓書院也因此沉寂了百餘年。成化(14651487)年間,書院開始逐漸恢復。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間集資促成嶽麓書院最早的一次修復。1469年(成化五年),長沙知府錢澎再次興複書院,但不久又廢。1494年(弘治七年)長沙府通判陳鋼終於使嶽麓書院基本恢復舊貌。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陳鋼、楊茂元、王韜、吳世忠等多次修復擴建,嶽麓書院主體建築第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至嶽麓山巔,配以亭台牌坊,於軸線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台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1507(正德二年),陽明心學一代宗師王守仁來嶽麓講學。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書院的講學是繼南宋湖湘學派之後,岳麓書院的又一次重要學派活動,導致了嶽麓書院又一個學術繁榮期的到來。

 

  1643(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部隊進攻長沙,與明朝官軍進行激戰,書院在混戰中被毀。

 

後期

 

  (清代)

 

  清初朝廷對書院採取抑制政策。1652年(順治九年)曾調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務將平日所習經

 

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及號召地方游食無行之徒,實談廢業。然已經實行了數百年的書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修復書院的呼聲日趨強烈。就在順治帝詔令各地不許別創書院的當年,湖南巡撫彭禹峰就聘請長沙府攸縣縣學生劉自主持嶽麓教事,並未受到處罰。

 

  隨著統治的日益鞏固,順治末年對書院的抑制政策開始鬆弛,康熙、雍正年間進而實行支持和鼓勵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撫周召南下令重建嶽麓書院,基本恢復了原有規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發動三藩叛亂,攻克長沙,剛剛修好了才4年的嶽麓書院即興即毀。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撫丁思孔又重建嶽麓,置膏火田數百畝,並兩具疏章,請求禦書匾額。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禦書學達性天匾額。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賜禦書道南正脈于岳麓,嶽麓書院在全國的重要地位再次獲得肯定。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書院的建設進一步發展。期間羅典、歐陽厚均各主院27年,創建和恢復書院古跡數十處。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撫吳榮光仿學海堂制,在此創設湘水校經堂,首開湖南書院教學改革之風。1852年(咸豐二年),太平天軍進攻長沙,嶽麓書院受到戰火毀壞,史稱書院毀半,隨後院長丁善慶率諸生捐資又逐次修復。1868年(同治七年)巡撫劉昆主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建。清末,岳麓順應歷史潮流,設譯學、算學等科,增置時務和西學圖書,進行了教學改革。

 

 



 

 

會來岳麓書院純粹是來長沙轉機有半天的空檔,長沙市近郊看了看只有岳麓書院值得一遊,不過岳麓書院也真的值得一遊,濃厚的文化底蘊,精緻的園林,百度百科講的非常清楚.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