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代表:大三巴牌坊
歐洲與中國文明的接觸點
澳門地標大三巴牌坊是旅客必到之地。自從1835年一場大火,原為中西合璧的聖保祿教堂,變成了只有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
教堂成為遺址之後,因前壁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加上「聖保祿」從葡文 (São Paulo) 音譯成中文,說成「三巴」,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稱謂。牌坊的建築是巴洛克式,並有明顯東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令她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大三巴牌坊雖然已失去教堂的實際功能,但她與澳門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裡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牌坊前長長的梯級正好成為天然的座位,讓牌坊剎那間變成巨大的佈景,舞台渾然天成。相信幾百年前生活在澳門的人,想不到這座教堂竟成為舉行文化活動的理想戶外場地。
從牌坊後面的鐵梯步上,可直達牌坊的第2層。站在這裡望出去,彷佛當年站在聖保祿教堂內俯覽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必須親身經歷才能領略這種特別感覺。
參觀完牌坊,可以到內側廣場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澳門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等,當中最珍貴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油畫,這是遠東的第一批畫作,也是東方最古老的油畫。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展示澳門的宗教歷史。
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台
唐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高山上,的確會看得真看得遠。
屹立於澳門半島上的大炮台,不但高人一等,更是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台之一。大炮台多年來看盡澳門的時代變遷,360度全方位全天候笑看風雲!
300多年前明朝年間,當聖保祿教堂還沒被火燒,未當上大三巴牌坊之時,大炮台已經存在。到了今時今日,位於大炮台原營房舊址的則是在1998年建造的澳門博物館,與大炮台一脈相承地保存著澳門的歷史文化,也是現在澳門的旅遊熱點之一。
大炮台東面山腳下設置了大炮台迴廊,外觀具歐陸色彩和現代感,成為連接望德堂步行區至大炮台景點及澳門博物館的中站。大炮台毗鄰中區繁榮地段,城市與歷史文化遺產近在咫尺,瀰漫著文化氣息,與澳門人的生活相融。難怪一年一度的音樂盛事《澳門國際音樂節》也多次選擇在大炮台舉行。在繁華中呼吸著淡淡的文化氣息,讓醉人音樂輕輕觸踫神經,真是賞心悅目的文化之旅。
議事亭前地周邊的景點都是挨在一起的,以玫瑰堂當中心,無論去大三巴,主教堂,路程都不超過十分鐘,至崗頂則不超過十五分鐘.
至於大炮台,大三巴牌坊則全挨在一起.
從哪吒廟看中西融合
土生菜結合了葡國和中國菜特色,再發揚光大而成一種獨特的美饌,這種中西並融的特色在澳門隨處可見。澳門有兩間哪吒廟,其中毗鄰大三巴牌坊的一間是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景點,您會發現她的內斂和大三巴牌坊的雄偉,相映成趣,又恰巧構成一道中式與歐陸建築特色融合的風景,呈現出兩種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存。澳門從飲食文化、宗教文化以至傳統節慶,都體現這種特色。
哪吒廟總是安安靜靜、純淨古樸,就像澳門從來都是低調寧靜、與世無爭。澳門走過400多年歲月,留下的不單止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更是澳門人生活的一種態度。
來這裡拍一幀照片。調好角度,把哪吒廟與大三巴牌坊一同入鏡,見證澳門中西文化凝聚的懾人魅力,完成一幅動人的沙龍。
位於大三巴牌坊旁,於1898年建成,據說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區內居民為了驅邪息災,於是興建此廟供奉哪吒為保護神。哪吒廟與周圍建築相比,像一個建築小品,它不和舊城牆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體現其輕巧別緻的形象。
這麼有西式特色的廟真的只有這才能看到.
議事亭前地,背景是新葡京酒店,前景是波紋路上拾荒的老人.
實用連結:澳門旅遊局
上圖是議事亭前的義順燉奶,好吃但很貴,個人認為性價比不高,在台灣相同的價位應該可以吃的好一點.
這是豬扒包,同樣好吃但很貴,澳門的物價接近香港,高於台灣,但用餐的環境卻等同大陸,這是個人覺的不值的原因,在成都好吃的食物只有澳門四分之一的價錢.
純屬個人看法啦!可能九寨剛回來,覺得澳門的東西好貴.
議事亭前地的郵政總局,此處有公車站下,可搭3號公車至閘口,或搭反向車至港澳碼頭,再轉搭AP1至機場
由議事亭前地至主教教堂中的水池
澳門唯一的天主教座堂
什麼是天主教座堂?首先要明白「座堂」的意思。「座堂」一詞源自希臘文Kathedra (英文是Seat,椅子)。初期教會時代,十二宗徒或其傳人親自主持過各地教會,這些教會以基督傳人坐過的椅子來自勉,提醒所有信友,教會是「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而主教正是宗徒的繼承人。
位於板樟堂附近高地上的主教座堂,一直是澳門天主教的中樞,右側是主教府,是澳門天主教最高管理機構澳門天主教主教公署所在地。每年一度最盛大的天主教子夜彌撒、耶穌聖像巡遊等大型活動也在此舉行。主教座堂又稱「大堂」,並非它是澳門教堂中最大,而是因為它最具威嚴的象徵。
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門設立了主教轄區。有「聖名之城」稱號的澳門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包括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16、17世紀時主教的骨殖或遺體。
現時,主教座堂已經過多次修葺,教堂前地鋪設葡式碎石,更有特色的小型噴水池,將這裡營造成一個優雅寧靜的景點。在此高地往四方走,不消2分鐘就到達板樟堂、新馬路或南灣區,熱鬧與寧靜成了強烈對比,令人感覺從神聖莊嚴之地走到了繁華鬧市,感受截然不同。
仁慈堂右側小巷
上圖為玫瑰堂,下圖為玫瑰堂對面的商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