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或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蠔(即牡蠣),蠔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蠔鏡。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
詳情請看: 澳門旅遊局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8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大樓、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台、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台(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22處歷史建築。當中既有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第一座西式劇院,也有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還有具嶺南風格的廟宇、清末富商的院落等。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400多年中西交流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
議事亭前地澳門歷史景點最集中的地方,第一張是著名的仁慈堂,旁邊有著名小吃義順燉奶,地上是波紋石子路
適逢中國六十周年慶,所以搭建這牌樓
世界各地尤以歐洲為主,隨處可見大小不一的廣場空間,遊人相遇傾談,或是在咖啡座閒適地品味人生。澳門亦有不少廣場,地上鋪砌著波浪型葡萄牙黑白碎石,仿如大浪滔滔的海洋,配以各款海洋生物及澳門景點為圖案,更具立體感,充份表達葡萄牙的航海事業,亦巧妙地切合澳門昔日的漁港形象。當您走過著名的議事亭前地、媽閣廟前地、阿婆井前地、崗頂前地、板樟堂前地、大堂前地、白鴿巢前地以至耶穌會紀念廣場,當你舉目四周,欣賞中西共融的情境時,別忘了低頭細看,你已踏進澳門的文化汪洋。
論及眾多廣場空間,著名的議事亭前地會否是您必到之選?議事亭前地舊稱噴水池,因為廣場中央有一座噴水池,雖然多年來換過不同面貌,但不少澳門老居民仍沿用此名稱。現今,噴水池上擺放著象徵葡萄牙航海遠征的天球儀,晚上配上燈光效果讓議事亭前地生色不少。
在不同時期來議事亭前地,又有另一番感受。農曆新年、中秋節以至聖誕節,這裡頓然換上富節日氣息的裝飾,配合四周的歐陸建築,將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議事亭前地更是舉行活動的熱門地點,如每年「澳門藝穗」將全城各處變作舞台,當遊人途經此地,不知不覺由觀眾變成表演者。
這裡商店林立,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繁盛的商業區,更因設有不少手信店而吸引旅客到此購物。最難得之處是這裡保存著昔日二、三層高的中西房子,而附近又有西式建築如玫瑰堂、仁慈堂、民政總署大樓以至三街會這類中式廟宇,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達至老建築和現代氣息和諧共存,並體現中西文化交融,正是澳門的獨特之處。當您繼續走訪不遠處的崗頂前地、板樟堂前地以及其他廣場空間,這些屬於澳門的特色如影隨形,陸續展現她的動人魅力。
玫瑰堂
以巴洛克風格建築而成的玫瑰堂,近年經常充滿悅耳樂聲。古典音樂遍佈整座教堂,震撼無數觀眾心靈。這所屬於澳門文化遺產的玫瑰堂,經常成為每年舉行的《澳門國際音樂節》其中一個演出場地。能在經過幾百年歷史洗禮的文物中欣賞藝術,是澳門其中一個可貴之處。玫瑰堂現時是全城舉行最多場音樂會的教堂。
淡黃色外牆與綠色門窗形成強烈對比,正如優雅的玫瑰堂座落於密集的民居中一樣造成極端,卻見熙來攘往的行人,每天經過玫瑰堂又顯得份外融合。旁邊的聖物寶庫樓高3層,收藏了超過300件澳門天主教珍貴文物,包括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等珍品。
玫瑰堂設有聖母像,每年5月13日 舉行的花地瑪聖像出遊,便是在玫瑰堂起步。西望洋山上的主教山聖堂前矗立著一尊聖母像,貌甚慈祥,面臨大海。拾級而下,即見聖母岩洞,裡面亦有另一尊聖母像。此外,花地瑪聖母堂、聖老楞佐堂及嘉模聖母堂等皆供奉聖母像。
在張燈結綵喜悅的氣氛及打扮入時的人群中,仍有一位默默搭荒的駝背老人,突顯社會的兩極.
仁慈堂旁的右邊巷子
澳門出名多博物館,有展示賽車、葡萄酒、茶具、通訊歷史、舊當舖、葡式住宅、偉人生平等,應有盡有,想不到還有一間關於慈善機構的「仁慈堂」博物館,擺放了很多與仁慈堂發展有關的珍貴展品。但她是最易被人忽略的博物館。雖則她位於熙來攘往的議事亭前地,即使您路經此地,站在這建築物前,從玻璃門看進去,除了見到這裡是政府辦證機構,就別無他想,於是就此錯過了。
仁慈堂是澳門第一所慈善組織,昔日為澳門老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幫助,對於當時以廟會文化為主的老居民來說,仁慈堂又稱為支糧廟。其會址「仁慈堂大樓」白色的外牆展露樸實安靜感覺,與其慈善為懷的形象不謀而合,就像白衣天使穿白袍一樣。有一點也許大家都想不到,就是仁慈堂與澳門龍頭產業博彩業有密切關係。原來澳門是中國最早正式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而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彩票就是由仁慈堂發行。剛好氹仔龍環葡韻現正舉行《集彩回顧 —— 老彩票珍藏展》,不妨去細味一下老彩票珍貴之處。
要參觀仁慈堂大樓,請從其右巷進入,直上2樓的博物館,可參觀仁慈堂創建者賈尼路 (Dorn Belchior Carneiro / 澳門天主教第一任主教) 的全身畫像、頭顱遺骨和陪葬品十字架。在靠牆的位置擺放了一個銅鐘,是白馬行醫院使用過的。這所醫院來頭不少,是仁慈堂在澳門建造首間以及中國境內第一所西醫院。在牆的另一面,還看到有關天主教會的祭器用品,如18世紀象牙雕刻的聖母像,都是別具一格的珍貴文物。
仁慈堂右巷,現時成了不少遊客拍照留念的地方,尤其到了晚上,巷子盡頭的牆上所掛的燈飾光亮一片,吸引遊人的注意。在巷子盡頭有一蹲半身銅像,就是剛才提及的仁慈堂創辦人賈尼路主教的雕像。據說,這個銅像幾十年前原本安放在仁慈堂大樓三角形尖頂上,後來拆了下來,現在重新安放在這裡給遊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