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 天壇簡介  

 

北京天壇1998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 ,南北寬1600米 ,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穀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與東西牆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牆,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外壇牆東、南、北三面均沒有門,只有西邊修兩座大門--圜丘壇門和祈穀壇門(也稱天壇門)。而內壇牆四周則有東、南、西、北四座天門。內壇建有祭壇和齋宮,並有一道東西橫牆,南為圜丘壇,北為祈穀壇。

  除祈穀壇和圜丘壇之外,天壇還有兩組與眾不同的建築群,即齋宮和神樂署。 齋宮實際是座小皇宮,是專供皇帝舉行祭祀禮前齋戒時居住的宮殿,也有城河圍護。神樂署則是隸屬於禮部太常寺之下,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的官署。它是一個常設機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平時進行排練,祭祀時負責禮樂。署衙的位置在外壇西部,與齋宮隔牆相鄰,是一組標準的衙署建築。

  天壇面積遼闊,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在極小占地的建築周圍種植著蒼松翠柏,深綠顏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這也是在壇、廟、陵寢種植松柏的原因。

 

   祈穀壇上為祈年殿。殿高33米 ,直徑24.2米 ,宏偉壯觀,氣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築之一。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取名大祀殿,為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簷垂脊的方形大殿。大祀殿與其說是祭壇,不如說是一座宮殿,後來嘉靖皇帝旨意拆除,並於1545年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成大享殿,清王朝建立後,用它來舉行祈穀禮。1751年,正式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清幹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光緒十五年(1889年) 八月二十四日 ,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雷電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裏。

 

 



2. 實用連結

 

   大陸央視世界遺產

 

   大陸攜程

 

 

 

3. 遊歷

 

   很多地方,照片或者是錄影,都有它的極限,無法把它壯觀的地方拍出來,比如說長城還有天壇,這些地方只能你自己親眼去瞧瞧!

 

   未到天壇之前,對天壇未置可否,到了才知道精妙之處,尤其是迴音壁,不單單是建築,還結合聲學.

 

   還有照片無法描述天壇的大,從祈年殿到天壇的路有坡度的,還有穩居在林中"五星級的公廁",一切一切只有自己親身來体驗才知道.

 

 

 

  

 

 


 


 

這是圓丘壇往皇穹宇看

 

 

 

圓丘壇在天壇南半部,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子牆四周各有一大門。北門叫成貞門,也稱北天門;東門叫泰元門,也稱東天門;西門叫廣利門,也稱西天門。南面正門叫昭亭門,也稱南天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將各門名稱的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享、利、貞。這種排列據是據《周易》的幹卦四德而定。,代表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為萬物生長繁茂享通;,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能夠正固而持久。

   皇帝每年祭天時,都從西邊牌樓下轎,然後步入昭亭門,進昭亭門到圜丘壇。四周繞有兩層名叫 牆的藍色琉璃瓦矮牆。第一層牆為方形叫外;第二層牆為圓形叫內,象徵天圓地方。 內中央處,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臺),即圜丘台。

 


 

天壇有名的神路(中軸線),往天壇的路是歩歩高昇,代表對上天的崇敬

 

 

 

三音石:皇穹宇殿門外是一條由大長方石鋪成的甬路,站在甬道第三塊石板上,敝開殿門,並將全殿窗戶緊閉,使殿門到殿內正中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然後面對殿門說話,就可以聽到非常洪亮的三聲回聲,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由於這聲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裏發出來的,而且回聲很大,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於是又稱這些石板為天聞若雷石。還稱這些石板為三才石,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們必須是站在人石上說話,為讓皇天上帝聽到,還必須打開殿門,而說話的回聲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 ,厚0.9米 ,直徑61.5米 ,周長193.2米 。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 二百米 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明十三陵中國明代皇帝墓葬建築群,坐落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距離京城約50公里 ,自永樂七年五月(1409)起用,直到安葬崇禎帝後結束,歷時230多年,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皇后2太子30餘名妃嬪1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十三陵大碑樓至龍鳳門的神路兩側。有石獸二十四座(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四,均二臥二立),石人十二座(武臣、文臣、勳臣各四),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長陵、獻陵時雕造。均用整塊巨石琢成。

 

詳情請看下列連結

 

 攜程

 

 維基百科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是一座漢白玉石牌坊。門南向,三門並排,其間聯以紅色短垣,柱頭的雲板和異獸,構成門上的裝飾,結構奇特。三門額枋中央,都有一顆石琢火珠,故又稱火焰牌坊。

 

十三陵我只到了神路,並未到真正陵寢,那意思是叫我下次再去,哈哈哈!

 

4. 最佳旅遊季節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時節。隨著秋意越來越濃,各種樹木的葉子有的仍然鮮綠,有的開始泛黃,有的艷紅如花。11月前後,香山紅葉紅得越來越熱烈,越來越濃艷,登高賞紅葉的人絡繹不絕。一場場秋雨過後的清晨,空氣清冽透人心脾。


5. 對旅遊的建議

 

   北京自視甚高,一切都以"首都"的規模在建設,所以比較不用擔心治安的問題.北京附近旅遊點甚多,或者說光一個北京市就比台灣大,所以不要想說五天就玩完.

 

   如果只有五天,那北京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是必去的.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