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一個小時的宰羊,這張照片最經典,小孩因屁股養抓屁屁,而此時小孩的父親剛好回頭微笑看著小孩!
到最後男主人拿著烤好的羊頭跟我玩起來了,不讓我拍他的臉.
實用連結:維基百科
可可托海要去野鴨湖路上剛好看見牛羊成群的景象!
哈薩克族(哈薩克語:Қазақ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薩克的主要民族和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1600萬。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口125萬(2000年)。使用哈薩克語,本民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語,1959年設計了一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這一方案廢為音標,並恢復原先的阿拉伯字母。在哈薩克,使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文字,2010年,文字拉丁化也慢慢展開。蒙古國的最西部也有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形成一般認為是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在哈薩克汗國成立後,周邊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經過幾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哈薩克族的族源比較複雜,包括了古代不同時期進入這個地區的斯基泰人,(塞種是波斯,印度史料的稱呼),烏孫、康居、奄蔡人、大月氏、匈奴、柔然、鐵勒、可薩人,契丹、蒙古等民族。哈薩克這字有四解釋:尼合邁德·蒙加尼指出是奄蔡的異譯。這字也有白天鵝的意思。kaz是天鵝,ak是白。他們把自己說成是天鵝化身成的美女與一個男人生出的後裔。俄羅斯人拉甫羅夫指出在八世紀僧侶葉弗卑尼著作中的哈索格即是哈薩克,哈薩克在北高加索的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語中是指處境不好,無家可歸的人。在晚清,丁謙指出哈薩克是可薩人的異譯。在北高加索民族的語言中哈薩格有高大奴隸的意思,最早的哈薩克是由裏海一帶的卡斯比kaspy與軴種構成。
哈薩克族服飾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婦女夏季穿長花布連衣裙,喜用銀元或銀製品作裝飾。冬季外罩對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縫製。婦女頭戴白布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長及腳跟,頭巾左上端有飾品裝飾。年輕女子頭戴圓形花帽,冒頂由貓頭鷹羽毛作帽纓。冬天男子多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腰束皮帶,右側佩有小刀,褲子多用牛皮縫製,名曰「夏里巴爾」。因經常騎馬,男女都穿長統皮靴。
一早時牧人驅牛吃草,馬背上兩個人,後面有一隻牧犬,標準的逆光照片
當地人把馬束住並非拴在樹幹上,而是用繩子將前後腳綁住
我故意將牛的去路擋住,這牛既不走也不跑的與我僵持在路上
可叮托海哈薩克小孩,當我照完相之後把相片拿給他們看,這些小鬼看完就很樂意當我的模特兒.
表情超豐富
剛好在轉場,轉場時就可見駱駝駝了一堆東西,全家的家當就在駱駝背上.
這位姑娘就稍微害羞了一點,不敢面對鏡頭,還低下頭微微笑!
可可托海還不是旅遊勝地,所以商業化還不怎麼厲害,瞧!這位牧牛的大叔還跟我們友善的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