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的三層船閘
船先進入第一道閘門,旁邊是拖引的拖車,慢慢進入後,把第一道閘門關閉,再把較高水位的第二道閘門打開,這時船就會浮上來,再進入第二道閘門,依此共三道才進入巴拿馬運河.
一 巴拿馬運河簡介(部份內容摘自以下連結)
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á)位於拉丁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 ,寬的地方達304米 ,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 。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在太平洋一側有兩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有一座船閘。在大西洋一側的船閘有三層,高達21米 ,每扇有745噸重,但平衡相當好,只要30千瓦功率的電機即可驅動開合。船室長305米 ,寬33.5米 ,船隻在船閘中被提升26米 ,進入人工築壩攔截查格裏河形成的嘎頓湖(加通湖或嘉頓湖),通過運河再經過一座單層船閘降到海拔16.5米 ,進入米拉弗洛湖,再經過一座雙層船閘降到海平面高度進入太平洋。每座船閘都是成對的,所以可以雙行,船隻在船閘中由軌道牽引機牽引行動。太平洋海面比大西洋海面高24釐米,並且潮汐較高。嘎頓湖中有幾個小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
歷史
最早提出開鑿中美洲地峽的運河可追溯到152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和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五世(Carlos V)建議及早制定巴拿馬運河,可減少船舶往來的路徑。自從1820年以來,美國就有了在中美洲建造橫跨太平洋和大西洋運河的計畫,因為船隻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必須航行到南美洲最南端繞行合恩角。當時有三種選擇方案,在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巴拿馬,但從1850年到1855年在巴拿馬建造了橫跨地峽的鐵路,使巴拿馬成為首選方案。
法國人建造過程
建造蘇伊士運河的負責人法國的斐迪南·德·雷賽布(Ferdinand de Lesseps)於1879年組織了巴拿馬洋際運河環球公司,年齡已屆74歲,1880年1月1日負責開始動工開鑿巴拿馬運河,設計了8套開鑿運河的方案,預算是6.58億法朗。
斐迪南過度樂觀開鑿工程的難度,並且忽略氣候、地形的差異對於開鑿運河的影響程度。巴拿馬地區屬於熱帶叢林氣候,天氣潮濕悶熱,多暴雨洪水,不利工程進行;當地又有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疾病肆虐,奪走興築工人的健康與生命;複雜地形上的挑戰,巴拿馬運河開鑿所挖出的土石數量(高達2億5千9百萬立方公尺),已經遠遠超過蘇伊士運河。在工程進度的嚴重落後,迫使法國人於1889年 2月4日 就宣佈失敗。放棄了這個計畫,巴拿馬運河公司宣佈破產,1904年,美國買下了該公司的資產。為此法國付出20億法朗的代價,許多法國投資人血本無歸。
當時的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認為運河對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意義都很重大,決定接過這個項目,在1903年和當時巴拿馬地區的主權國家哥倫比亞政府簽定了「海-艾蘭條約」,取得在巴拿馬開鑿運河的權力,但哥倫比亞議會不批准此條約。羅斯福派人和哥倫比亞反政府軍隊接觸,答應會幫助他們取得獨立,1903年11月3日巴拿馬宣佈獨立,美國軍艦在巴拿馬海域舉行「軍事演習」,哥倫比亞只得承認其獨立。為了報答美國,根據1903年11月18日和美國簽定的「海-布諾-瓦里拉條約」,美國以1千萬美元的代價,從1904年2月23日起對寬16.1公里 的運河區取得了永久租界權。1904年美國以4000萬美元收購了法國的運河開發權,首要工作即是派遣昆蟲學家前往巴拿馬撲滅當地的蚊子。
美國人建造過程
美國成立了由海軍上將約翰·C·懷特負責的「地峽運河委員會」,當時古巴醫生胡安·卡洛斯·芬萊已經發現了導致2萬法國工人喪生的黃熱病是由蚊子傳播的。因此由威廉·C·喬戈斯醫生為首的執行了一個「巴拿馬運河開鑿期間新衛生措施」在1905年大致上消滅了黃熱病。
開鑿的第一位總工程師是約翰·芬德來·瓦拉斯,但由於組織不力和疾病肆虐,一年後被辭退,第二位總工是斯蒂文,他領導建設了必須的後勤設施,包括工人的住房,改造了地峽鐵路,使能承受更繁忙的運輸,可以有效地運走開鑿出的土方,他於1907年辭職,由喬治·華盛頓·郭達斯上校接替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勒塞普曾經主張要建設一個和海平面保持一致的運河,但無法解決和在好幾個部位橫跨運河的查格裏河的關係,因為查格裏河在雨季有很大的洪水,都會流入運河。他的朋友艾菲爾建議他利用閘道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斯蒂文最後選擇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郭達斯上校執行了這個方案,用一座大壩攔住查格裏河,形成人工的嘎頓湖,大壩發電還可以為船閘提供必須的動力,湖水還為運河提供了一個幾乎達運河總長三分之一的「水橋」。在郭達斯上校的領導下,開鑿運河開始破土動工,即使是採用了梯級方案,運河挖掘的土方量也比勒塞普最初估計的高出四倍多。直到1913年10月1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親自啟動大壩閘門,宣佈運河竣工。許多印第安人勞工參加了運河開鑿工程,官方宣佈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但實際傷亡人員遠超過這個數字。
為了建造巴拿馬運河,法國在開始付出了3億美元(20億法朗),美國又追加了3億7千5百萬美元,共挖掘了2億5千9百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量,為原先估計的三倍半,用了450萬方混凝土,最多時有4萬工人同時施工。
應用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有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2004年財政年度期間總共有14,035艘船隻,總吃水266,916,576噸通過巴拿馬運河。
1977年9月7日美國和巴拿馬簽定了巴拿馬運河條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承認了巴拿馬對運河區的主權,條約規定美國在1999年12月31日以前逐步將主權歸還巴拿馬,這個條約受到美國許多人的反對,巴拿馬軍隊司令曼紐爾·諾列加威脅如果美國不批准這個條約就會破壞運河。1989年12月20日,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喬治•布希以保護運河維護人權的名義派兵入侵巴拿馬,推翻巴拿馬政府,捉拿巴拿馬軍隊司令諾列卡。此舉引起拉丁美洲國家的普遍反對,懷疑美國政府想借機推翻巴拿馬運河條約,拒不歸還巴拿馬運河。
運河的主權於1999年交還巴拿馬,由於運河無法通過巨型油輪和現在的大型航空母艦,美國正在計畫在中美洲其他地方開鑿新的運河。
通過運河的全程需花費10小時。每艘船隻通行費約為29萬美元。
二 實用連結
三 遊歷
泛黃相片是因為十年前的相片,底片沒有保存好,所以泛黃,請各位格友忍耐的看了.同時提醒格友,要把重要底片保管好,不然就像小賴這樣!
巴拿馬運河是民國81年去的,因我謮海洋大學,有在當兵前出海實習的機會,所以就挑了長榮公司環球線,在小賴21歲那年花了八十天繞了地球一周.
這是巴拿馬運河的入口,船員稱為船要爬山,因為巴拿馬運河的水位高於大西洋.
在進入巴拿馬運河前船停了一夜(要排隊進入運河),我永遠忘不了當天銅匠師父那晚現釣現煮的漁湯,截至目前為止,是小賴吃過最好吃的!
這是運河上的熱氣球,小賴猜是要觀測氣象用的!
這是十五年前的豪華郵輪,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還是豪華郵輪!
巴拿馬運河建造時僱用了不少華工,這是紀念這些華工的紀念碑.
好啦!船要下山了,出口就是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