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達拉宮(英文譯音:the Potala Palace)俗稱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後,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本篇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購票須知:布達拉宮實行預售與限售結合的賣票制,每天參觀人數限制2300人(散客票約700張),每天下午5時後預售次日以後門票,每人限買4張,必須提前一天排隊領取購票憑證,而且必須提供身份證號碼,根據排隊的先後,購票證上標明次日的參觀時間,在布達拉宮的正大門持身份證購買門票進入。此外金頂不能上,珍寶館藏貨不多,不去也罷,還能省10元的。

 

  領號地點:淡季在布宮正門 旺季在布宮西門。

 

  進宮地點:散客在布達拉宮正門進入,團隊遊客在布達拉宮宮牆的東南角門,在此接受安檢,核對身份證號,請務必帶好身份證,否則不能進入。

 



在拉薩的最後一天,只看了大昭寺及布達拉宮,由於布達拉宮在前一天忘了拿預約票,所以只能看看外觀,不過光看外觀就己十分雄偉,不管從那個角度皆然,比較遺憾的是當天天氣不是很好,缺乏陽光的布達拉宮照不出那種組白相間的層次.

 





布達拉宮的轉經道,由於布達拉宮佔地非常廣闊,所以想當然爾這條轉經道非常的長,小賴入境隨俗的加入轉經的行列,出乎意料外的轉經十分的累,每一個都要轉到而且每個經筒的力道大小不一,所以小賴非常佩服常來轉經的藏族老人,轉經有沒有功德,小賴不知,但肯定的是對身体及心情一定有莫大幫助,轉經時要十分専心,而且據小賴觀察轉經的人沒人是愁眉不展的(要嘛心情平靜,要嘛十分開心),在運動及心情愉悅下, 對身体十分的好.下圖是從藥王山攝得的布達拉宮.

 













上圖在拍攝時剛好有鴿子飛過,下圖則是在大昭寺外磕長頭的人(而且不分藏族及漢族)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的歷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歷史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尺尊公主加德滿都帶來的。之後寺院經歷代擴

 

建,目前占地25100餘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長安帶去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而尼泊爾帶去的8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大昭寺歷史上曾遭受兩次災難。西元7世紀後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貴族大臣發起的第一次禁佛運動,以及西元9世紀中期,由朗達瑪發起的第二次禁佛運動,使大昭寺或淪為屠宰場,或遭到封閉,而釋迦牟尼像兩次被埋於地下。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後,噶廈政府的機構便設於寺內,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簽等都在這裡進行。[1]

 

地位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圍繞大昭寺而展開。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布達拉宮,它也是遊人到西藏必遊的景點之一。

 







上圖是從大昭寺外看的布達拉宮,下圖則是大昭寺,大昭寺內部古色古香,由於大昭寺在文革時因為充當糧倉的關係,保存良好,十分值得一遊.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背包行程匯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