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常可看到這畫面,就是路給羊群,牛群或給哈薩克人轉場的駱駝群給堵住了,這時能作的事就是等,等牛羊群從你身旁穿過

 

 



蘇公塔是一座造型新穎別致的伊斯蘭教古塔,它是新疆境內現存最大的古塔,全部用青灰色磚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徑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園錐形。塔內有螺旋形臺階72級通往頂部。塔身周圍不同方向和高度,設有14個視窗。塔的表面分層砌出三角紋、四瓣花紋、水波紋、菱格紋等15種幾何圖案,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建築風格。位於吐魯番市東南2千米許一處開闊的空地上,塔的南面就是安樂古城遺址。

 

 

  蘇公塔全是用一式的灰黃色磚砌成的圓形巨塔,塔高44米,基部直徑10米。塔門入口處有兩通陰刻石碑立於塔下,一為維吾爾文,一為漢文。漢文碑記全文如下:

 

  大清乾隆皇帝舊僕吐魯番郡王額敏和卓,口領紮薩克口蘇來滿等。念額敏和卓自受命以來,壽享八旬三歲。口口上天福庇,並無纖息災難,保佑群生,因此報答開恩,虔修塔一座,費銀七千兩整。爰立碑記,以垂永遠,可為名教,恭報天恩于萬一矣。乾隆四十口年端月吉日立。

 



 

  很明顯,修建額敏塔是為了恭報清王朝對額敏和卓一家的知遇之恩,並使額敏和卓一生的業績能留芳千古。以垂永遠,可為名教而建造的。

 



 

  旁邊建一可容納千人作禮拜的清真寺。塔體簡樸,明快,有14種幾何圖案和整體向上均勻收縮的圓柱體形,十分悅目。更妙的是塔的內部結構,這裡不用一根木料,而是在塔的中心用磚砌出72級螺旋式階梯當作中心柱體,既代替木結構支撐加固了塔身,又可作梯攀登通達塔頂,這是木材奇缺的吐魯番維吾爾族建築大師們創造的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藝術珍品。

 

 

  額敏和卓是吐魯番維吾爾族的領袖,由於維護祖國統一,功勳卓著,被清王朝冊封為郡王。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耗銀7000多兩在額敏和卓83歲時建成此塔。塔基下的一塊石碑,記載著建塔的原委,是額敏和卓晚年為慶壽、報答安拉的天恩並使額敏和卓一生的業績能流芳千古,以垂永遠,可為名教而建造的。表達對清朝皇帝的忠誠。該塔近年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來這裡參觀禮拜的人絡繹不絕。

 

  與蘇公塔相鄰的蘇公塔禮拜寺,是新疆境內大的伊斯蘭教禮拜寺之一,占地2500平方米,室內寬敞,建築莊嚴、古樸、可容納上千人做乃瑪孜。每逢肉孜節、古爾邦節,穆斯林群眾,近的三人一群、五個一簇湧向禮拜寺;遠的,騎毛驢、騎自行車、坐汽車從四面八方雲集這裡,頒經禮聖,祈求福佑。

 



 



設計結構

  整個建築群由古塔和清真寺兩大部分組成的,古塔是灰磚結構,為清代維吾爾建築大師伊不拉欣所建,除了頂部窗櫺外,基本不用什麼木料。塔身渾圓,自下而上,逐漸收縮。塔基直徑達10米。通高有40米。塔身中心是用灰磚砌起的粗粗實實的一個圓形柱。圓柱蜿蜒向上,同樣使用磚塊砌起的階梯,呈螺旋形鋪展。憑階拾級而上,可一直登臨塔頂。塔身內部是十分幽暗的,隔相當距離才洞開一點小孔,透射進來一點點光線,簡直難以看清腳下的虛實,自然而然,使人會產生一種神秘感。直塔頂,有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小小閣樓。四周是敞開的大窗。

 

  修塔的維吾爾族優秀的建築師們,通過塔體顯示了維吾爾族優秀的建築藝術傳統。高達40米的磚塔,自底到頂,一色灰黃,平淡的土磚該會使人感到多麼沉悶、單調,但在聰明過人的維吾爾匠師們別具匠心的砌疊中,用一塊塊土磚砌成了10多種格調的幾何圖案:波浪、菱格、團花------循環往復,變化無窮。立身塔下,抬頭仰視,就如置身一幅複雜而變幻的裝飾畫前。

 

  塔下的清真寺是一個目前仍在使用的大型清真寺,寬敞宏大。這是一個很有地方特色的建築物。它有可容千人以上的禮拜大廳、穹形的拱頂,造型美觀的馬蹄形券頂,眾多的壁龕,幽暗的佈道小室,處處都顯示著伊斯蘭建築的風格和濃烈的宗教生活氣息。他們都是用陰乾的生土坯建築起來的。以陰乾生土坯砌牆蓋頂,建屋造房,這在乾燥少雨的吐魯番地區是十分普通而且有悠久歷史的建築方法。保存至今的交河、高昌故城,隨處可見這種土坯建築物。在整個新疆,這種生土建築實在是一項值得總結、研究的方法。據說國內外的建築專家,已經對這類生土建築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睦趣。

 

  蘇公塔文物陳列廳:是與1999年建成的一座現代化的文物展廳,上有瞭望塔登高可眺望,以代替不能登蘇公塔之憾,2000無展廳正式使用,現在正在進行的是和田地區精品文物展,共有來自和田地區的精美文物百餘件。

 

門票預訂

   景區開放時間:旺季(421-1020日)800—2100 ,淡季(1021-4201000-1800

 

以上資訊取自百度百科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管道、地面管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柏格達山和西部 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遊覽。 坎兒井的名稱,新疆維吾爾語稱為坎兒孜伊朗波斯語稱為坎納孜”(Kanatz)蘇聯俄語稱為坎亞力孜”(k,lplItK)。從語音上來看,彼此雖有區分,但差別不大。

 



 

  中國新疆漢語稱為坎兒井或簡稱。中國內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陝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肅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稱為地下管道。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準集水建築物,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中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3/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佈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l83/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詳情請看百度百科








由於這次在吐魯番"半包"了一個維吾爾族的年輕司機,這司機再過二天就結婚了,爽朗健談,說話還帶濃濃的維吾爾音,根據以往經驗,當地竹司機通常知道那裡有好吃的餐廳(肯定比漢族的清楚),由於職業的關係,肯定不是大餐廳,所以在他的介紹下我們吃了當地性價比最高的維吾爾道地美食,上圖是夜市的大排檔,賣的是羊肉湯麵,一碗6rmb,跟夜市不同的是夜市的湯頭是味素水,這裡的湯頭是用羊肉大骨熬出來的,而且每天限量,賣完就收攤了,跟台南的一些肉粽店一樣,很有個性,不怕沒有客人,也真的不用怕啦,客人可以用"座無虛席"來形容,而且大都是維吾爾人

 

 

 

另一個就是辣子雞,也是滿滿的維吾爾人,這家店我也不知在那,師父說這店的大盤雞好吃,我們就來了,試吃結果略油,通常油的東西會膩,這家還好吔,雞肉好吃,土豆絲蠻入味的.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背包行程匯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