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交河故城,以下資料取自百度百科

 

故城是西元前2世紀至5世紀由車師人開創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914世紀由於連年戰火,交河城逐漸衰落。元末察合台時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於被棄。

 

衰敗: 14世紀蒙古貴族海都等叛軍經過多年的殘酷戰爭,先後攻破高昌,交河。同時蒙古統治者還強迫當地居民放棄傳統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蘭教。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打擊下,交河終於走完了它生命的歷程。



 

古城就位於上圖中的左上方,一片像柳葉狀的中島就是交河故城,故城兩邊的溝以前可是河水,以前要到古城可是要划船的,那蒙古人是如何攻破車師這個易守難攻之地呢?答案是火箭,再難攻的城堡也扺擋不住科披的進步,以前的車師故國是,不久前的長城也是,長城,把匈奴擋在城外也把自己限制在城內.

 

下圖是交河故城旁的河道,現在只見小小河流經過,但在以前這裡可是滾滾大水,看照片的高度即可想像以前的險峻,而且整個島四周都是這個高度所圍繞;可以想像為何以前車師人會選擇這裡建國.

 

 

現狀:



 

  古城遺址保存相當完好,古城南北長1600余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分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總面積47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遺跡36萬平方米。城內建築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築佈局獨具特色。該城保留著宋代以前我國中原城市的建築特點 。

 



 

  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也是極為嚴密的。交河故城的佈局大體分為三部份,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並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上還建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的塔林。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沒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的地道,長60米,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

 



 

  西部有許多手工作坊。大道兩側是高厚的土垣,垣後是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臨街不開門。內有居住遺址和紡織、釀酒、制鞋等手工作坊。東側有軍營、余為民居。交河城僅有東門和南門兩座城門。由於城建在30米高的懸崖上,不用築城垣,城門亦非正式建築。南門,是古代運送軍需糧草、大軍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門地勢險要,有一人守隘,萬夫莫向的山崖,東門,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為城內居民汲引河水的門戶。

 



 

  1961年國務院公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



交河故城和高昌古城都是同類型的景點,攝影最佳時間都是日出或黃昏時最佳,若兩個地方只能選一個,小賴會推薦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勝出的原因是交河故城比高昌古城來的"險",還有交河故城的建築比較集中,比較能有這種感覺.同高昌古城一樣,很久很久以前的土房子經過風化作用之後,真的有卡通建築的味道,還有進來之後,千萬要找導遊講解,會替你在一大堆看起來一樣的土廢墟中理出頭緒喔!

 







北部寺院區的高塔,旁邊一個一個的土墎就是以前的塔林,同高昌故城一樣,交河故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是佛寺佛塔,下圖是故城內貧民區的建築(因為墻壁比較溥),遠處一個一個的方格是吐魯番現代的晾乾房.吐魯番著名的葡萄乾除了日曬之外還有風乾的,而且二種不同乾燥方法最後的葡萄乾顏色也不相同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