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從鄯善至吐魯番九十八公里的路途,一路有有很多景點挨在一起,柯柯亞古堡,連木泌溝,吐峪溝,高昌古城,火燄山,柏孜克里克石窟等,值得包車包一天,由於己看過敦煌石窟,加上行程不想太趕,所以包了半天的車,花了300rmb
高昌故城位於吐魯番市東27公里處火焰山南麓木頭溝河三角洲,始建於西元前1世紀漢代,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高昌故城呈長方形,周長5.4公里,分外城、內城、宮城三部份。外牆基寬12米,牆高11.5米,夯士築成。全城有九個城門,西面北邊的城門保存最好。高昌城在13世紀末的戰亂中廢棄,大部分建築物消失無存,目前保留較好的外城西南和東南角保存兩處寺院遺址。內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規則的方形小城堡,當地人稱“可汗堡”。
1961年,高昌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曾經有一位考古學家這樣說“如果想知道盛唐時的長安城是什麼樣,就來吐魯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時長安遠在西域的翻版”。時光已逝千年,但當時的繁盛仍依稀可見。
高昌故城的內外建築類型于唐代長安城的形制和佈局。進入城內、可參觀外城牆、內城牆、宮城牆、可汗堡、烽火臺、佛塔等留存較為完整的建築。外城內西南角有一座全城最大的佛寺遺址,占地1萬平方米,佛寺兩側曾立著高大的佛塔,院內正中有殘存著菩薩像和壁。
高昌故城奠基於西元前一世紀,是西漢王朝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漢書》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傳》記載:“昔漢武遣兵西討,師旅頓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漢、魏、晉歷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稱為“戊己校尉城”。
西元327年,前涼張駿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縣”(《初學記》卷八引顧野三《輿地志》)。繼之又先後為河西走廊的前秦、後涼、西涼、北涼所管轄。442年,北涼殘餘勢力在沮渠無諱率領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權。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滅車師前國,吐魯番盆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轉移到高昌城。460年,柔然人殺北涼王安周,“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之稱王自此始也”(《周書。高昌傳》)。
此後張、馬、麴氏在高昌相繼稱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統治時間最長,達一百四十餘年(499-640)。
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冊封。麴伯雅還曾到隋朝長安朝覲,並娶隋華容公主為妻。
640年,唐吏部尚書侯君集帶兵統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轄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縣。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國戶籍檔案統計,當時有人口三萬七千。
八世紀末以後,吐蕃人曾一度佔據了高昌。
九世紀中葉以後,漠北草原回鶻汗國衰亡後,西遷的部分餘眾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鶻高昌國。其疆域最盛時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龜茲二都督府之地。此外還統有分佈在羅布淖一帶的眾熨及其它一些別的民族或部落,地域範圍遠遠超過了今吐魯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鶻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賜回鶻高昌王為自己的第五子,並下嫁公主。
高昌古城,一個遠在漢朝就己建立的移民城市,當初是大將李廣利設立就補給的古城,而後玄奘大師曾在第一張圖及上下圖中的高塔下講經一個月,受到當時的國王至高崇尚的禮遇,從古塔的規模可以想像當年的勝況.上圖中高塔的後方即是火燄山.
身為當時多種族多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古城內還有摩尼教,景教,道教等遺跡經卷及壁畫
高昌古城內的大佛塔,這是古城內看的出來唯一經過翻修的建築,不過也透過此可以想像當年佛塔內的盛況,佛教在當年盛行的狀況,佛塔內據信當年曾供奉舍利子,當年的佛塔能保留至今且屬不易.
高昌古城內到處都是如下圖的斷垣殘壁,高達三層樓高的城垣,五層樓高的講經塔;因為網路上關於高昌古城的介紹很少,我想實際上去的人也不多,如果你問我高昌古城值不值得去?我會反問你喜不喜歡"土角屋",如果只是喜歡大山大水, 或者是上海巴黎的繁華,其實來了會很失望;如果像小賴一樣可以望古思幽情,那沐浴在日出或夕陽金色陽光下的古城不會讓你失望,門票是40rmb,這景點如不在中國而在其它國家那早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了.
古城內很多建築己風化成卡通造型的可愛模樣,這可是自然風化的結果,就看你怎麼看了,古城內頗大,逛完一圈約莫要四個小時.
火焰山,從公路旁就可看到,滿失望的一個景點,包車的師傅說在夏天可以看到通体紅通通的火燄山,在絲路上小賴一直聽到這個論述,不論是張掖的丹霞,火燄山或者是敦煌的鳴沙山等,不過小賴這次是看胡楊來的,把這個論述給七八月份想走絲路的人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