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芒型 男裝與各型大同小異。女子挽雲髻,外纏長方形藏青色頭巾,包法有兩種:一種是順邊折,折後約寬7釐米,圍頭一圈,束於腦後,再用一根青棉線在帕外繞幾圈,系緊頭帕;另一種包法與方鳩型的交下、排羊等地相同,不同處為以青棉線系頭帕。兩種包法均讓髮髻和梳子露在外面,耳戴直徑為45釐米的圓圈耳環,環下吊有指頭大的燈籠形或蝴蝶形銀花。上衣為無領右衽短服,蓋及腹部,袖窄,長及手腕。衣襟上戴銅扣,著細百褶短裙,裙腳至裙腰共長30釐米左右,周長152釐米左右,可圍身一周餘。平時穿兩條,盛裝穿六七條,穿後衣服蓋去大半,現出10釐米左右的裙腳,前圍花裙帕,約50釐米,寬40釐米。翁芒型花飾主要在圍裙帕、腰帶、裹腿、背帶和童帽上,主要採取反面挑花正面看的挑花方法,以白色絲線或棉線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挑花。童帕採用貼花,花帶、腰帶和裹腿採用織花,顯現出彩色絲線花紋,紋樣平常以條紋為主,附上一些小方塊圖案。腰帶和花帶偏重紅色,裹腿偏重暗灰色,有冬夏之分,冬季的裹腿帕長約190釐米,寬約35釐米,只圍一轉,包後均用花帶捆紮;夏季的裹腿帕長約110釐米,寬2.5米 ,紅色重,兩端有很大的穗須,系於腿後,穗須下垂赤足或穿無跟草鞋。解放後,有些少女便裝與方鳩型的交下略同。
翁芒型主要分佈在交下的翁芒、白邦、岩板,南宮的大田角、掌皆歸等村寨。
方白型(反排) 男性老人留發,挽小髻,青年人多於頭頂留一圈約0.2米 的短髮,喜包長約4.8米 ,寬約0.5米 的長頭巾,包時一圈圈的纏得整整齊齊,形如一小斗笠。喜用銀飾,有細條銀鏈和手釧,腰掛銀牙籤。上裝為無領大襟右衽短服,蓋及肚臍,腰束自織的青、白相雜的花格腰帶,長約2.7米 。老年人褲腳很大寬約0.4米 ,年輕人稍窄些,一般0.27米 至0.4米 。冬季裹腿,夏季穿草鞋。解放後,男子便裝與漢族略同。
婦女挽雲髻,頭帕與圍裙帕相同,只是花帶窄些。包時,自額前向腦後將髮髻包住,結紮於腦後,帕腳拖到背部。勞動時,將帕腳翻搭在髮髻前方,帶穗垂於額前。婦女上裝為大襟右衽短服,無領無花,長蓋過腹部;袖窄,長及手腕,後擺較長,蓋及裙子下緣,當後圍帕用,稱“尾巴衣”。裙子蓋過膝部,無花。前附藏青色無花圍裙帕,帕上方兩角釘有一根花帶束腰,打結於背後。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裹腳為藏青色窄布,長兩尺許。平常穿草鞋或赤足,布鞋極少見。解放後,已穿上膠鞋或涼鞋。方白型盛裝時,不包頭巾,髮髻全露於外,佩戴銀冠,銀鳳尾。耳綴雞爪耳環或牛鼻索耳環。頸飾 一兩 支泡絲項圈、項鏈。胸配銀牌壓領。服飾的特點是刺繡極少,衣裙均無花飾,較為簡便,惟有絲織的花帶作束腰的圍裙帕和頭帕之用。花帶色彩主要是玫瑰紅、粉綠、金黃、青、白等色,花紋全以白色出現。紋樣大都屬“蕨葉”、“勾勾”和“窗子格”三類,與交下、翁腳等地花飾相似。
方白型主要分佈在翁腳的方白、翁書、松葩、細登等村寨。
方秀跟方白併肩走在一起
翁芒型男子便裝
方鳩型男子盛裝,有沒有發現相關介紹時苗族男裝大同小異
方秀型男子便裝
展芒型男子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