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年代久遠,又是自費行程,所以不太確定是否為灕江民族風情園或者是世外桃源.
以下內容摘自大陸攜程旅遊網
漓江民俗風情園位于漓江與小東江的交匯處,園中集中展示了廣西省四個主要少數民族(壯、侗、苗、瑤)的民族建築、民俗民風及文化,是一處融觀賞性和參與性于一體的綜合娛樂場所。
介 紹
漓江民俗風情園內杉木青瓦,屋簷層疊,古樸曲雅的民族寨樓,鼓樓和風雨橋,極富民俗色彩的圖騰柱群;醇香的過寨酒,獨特的民族婚禮“背新娘”,濃厚質樸的民俗氣息。
廣場演出原始粗獷,場景壯觀,有壯族的板鞋舞,苗族的蘆笙踩堂,侗族的多耶等參與性節目;斗雞、斗馬、上刀山、射弩等民族游樂活動充滿刺激和奇趣;綜合演出廳每晚都有一台具有濃鬱少數民族地方色彩的歌舞表演,硬氣功、絕技表演和民族服飾展示,可一邊享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味小吃,邊欣賞表演。
民間建築: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的標志性的建築。
橋起源于三世紀初,它創造性的將亭,廊和橋結合在一起,主要的建築形式是在橋面上加蓋長廊,目的是遮風避雨,方便路人休息與觀景。
這座風雨橋其外形是仿制廣西三江縣程陽風雨橋,它從其嚴謹的結構形式和獨特的建築技藝而聞名。全橋不用一顆釘子,採用杠桿和蛛網式原理,榫鉚相連,上下依托,互為貫連,整座橋墩上。全橋長32米 ,高9米 ,屋簷青瓦鋪頂,層層外挑,以保護結構不受雨淋,增加其使用年限,層頂以寶葫蘆飾頂,寓意“福祿”,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橋的傳說
風雨橋也叫回龍橋,花橋。相傳有一天,一對戀人正在河邊談情說愛,突然來了一陣大雨,把他們淋了個落湯雞,情形非常狼狽,姑娘不高興地走了,小伙子懊惱之余想到如果建一座橋,就可以在橋上跟戀人說悄悄話,還可以方便路人休息,就這樣有了風雨橋,相傳這個小伙子就是魯班的傳人。
三眼橋,貨真價實的古橋,旁邊的婦女邊洗衣邊開婦聯會,或者交換村子內的情報吧!
公司同事和我老婆,背景是侗寨
風雨橋的入口
在這是住在荔浦時晚上的旅館,那晚上好泠,棉被又蓋不暖,參加平價圑的壞處,
內部設施只能用堪用二個字形容,不過外部的風景卻著實不錯
以下是部份陽朔風光
坐船補漁的船家
離陽朔碼頭不遠處的風光
已這船老大是不撒網的,他靠的是鸕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