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攝影有一陣子騷包,看到以前大師的黑白作品頗有層次感,就想依樣畫葫蘆,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離基本的層次感差的遠了,拍黑白的遠比拍彩色的難多了,但是黑白可是比彩色的耐看喔!

 

在七年前這是陽朔漓江邊補魚的老人家,竹木筏上是叫鸕鶿的鳥,背後是以前的船屋,至今仍有人居住.在大陸全力發展經濟的今天,不知七年後景色是否仍維持千百年的傳統.

 

每當逛完古鎮,這種感慨就特別深,無論是浙江西塘,廣東南嶺,晥南的南屏,號稱"活生生的博物館"的村落會愈來愈少吧!

 

 

 

 

 

 

這老漁翁後來划著竹筏及相依為命的鸕鶿進入旁邊的支流中.

 

 

 

以下關於鸕鶿的介紹摘自桂林新聞網



鸕鷀是學名,又稱魚鷹,亦稱水老鴉,屬鳥綱,鸕鷀科。身長約50釐米,體羽主要為黑色而帶有紫金屬光澤。黑色的嘴厚重,臉頰及喉白色,虹膜藍色。繁殖期鸕鷀頭和頸部生出白絲狀羽毛,兩肋具白色斑塊。幼鳥下體黑色,雜以白羽。繁殖期鸕鷀發出帶喉音的咕噥聲,其他時候無聲。

 

鸕鷀棲息於江河、湖沼和海濱,營巢于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於我國及世界各地。

 

鸕鷀聽覺發達,嗅覺靈敏,甚至在渾濁的河水中也能輕鬆自如地追蹤魚群。它有闊長而帶鉤的尖嘴和能裝魚的喉嚨,蹼大爪利,游水迅速,體內氣囊發達,能潛遊一分多鐘,故擅長捕魚。

 

我國漁民馴養鸕鷀捕魚,已有悠久歷史。杜甫詩雲: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烏鬼即是鸕鷀,可見在唐代就已馴養它來捕魚。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蜀人臨水居者,皆養鸕鷀,系繩其頸,使之捕魚,得魚則提出之,至今如此。

 

在桂林,灕江漁民說:漁家有三寶竹排、魚網、鸕鷀鳥。自古以來,灕江兩岸的漁民大都飼養鸕鷀,捕捉鮮魚,養家糊口。漁民外出捕魚時常帶上馴化好的鸕鷀,讓它們站在竹排上,各自脖子上都套有一個脖套(麻環或稻草環)。當漁民發現魚時,一聲呐喊或哨響,鸕鷀便紛紛躍入水中,潛入水底,過一陣又探出頭來,嘴裏叼著一條銀光閃亮的魚兒。漁民便抓住鸕鷀,倒提起來,鸕鷀就乖乖地把魚吐進竹籮裏。因為鸕鷀套上了脖套,捕到的魚只能卡在喉嚨裏,而吞不下肚。在遇到大魚時,幾隻鸕鷀會合力捕捉。它們有的啄魚眼,有的咬魚尾,有的叼魚鰭,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魚結束,主人摘下鸕鷀的脖套,把準備好的小魚賞給它們吃。

 

一隻鸕鷀,每天要吃魚腥一斤半,但它捕獲的魚鮮,遠遠超過它的消耗量。所以漁民對鸕鷀就像農民對耕牛那樣愛護,把它稱為漁家寶



 

 

 

在圖畫中捕魚

 

 

 

 


 

 

 


 

 

 

在大山大水中捕魚,有時侯這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也不錯!

 


 

 

 

 

 



 

 

 

在圖畫中捕魚.對攝影言擺拍總缺乏真實感,一看就很假,不過這幾張都是真真實實的.

 


 

 

 

在河邊洗衣的婦女們.

 


 

 

 

在自費行程遊樂滿地的所經過的河洞,洞外有一座橋,橋的倒景倒映在水邊.

 

 

 

旅遊夢的足跡--國家地方快速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MLAI111 的頭像
    KMLAI111

    小賴的夢

    KMLAI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